站在樱花树下
被明媚春光环绕
浅浅抬头的瞬间
片片花朵如雨落下
带我们回到记忆里的
那个春天

▲改造后实景图
项目基地位于昆山市老城区“T”字水轴上,是由南北向水轴“后街河”及其两岸的空间组合而成的长条状地块,北起东西向水轴“致和塘”,南至震川西路,两侧道路全长约2.04km,以前进西路为界,北段为北后街及北后街下塘,南段为南后街及南后街下塘。基地自北向南,串联了富春桥、王安旧居、中山堂等多个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同时链接了东西向的柴王弄、察院前、剧场街、集街等古街巷。
然而,随着时间的暴政,昔日后街河两岸的繁荣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渐渐消失在步履匆忙的视而不见中,遗留在记忆中,生活的痕迹由此消失......
改造后的后街河两岸空间,贯通了滨水人行道,强化了纽带功能,有效串联了周边的富春苑、王安旧居、培本小学等历史记忆空间及口袋公园,使历史深厚的后街河两岸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历史人文的链接、生活的链接、情感的链接;同时,为人们的日常通行带来极大的便利并使滨水空间更舒适自然;加强了两岸腹地空间的渗透与融合,将后街河从两岸互动的边界变为了交往的中心;重建了附近,大大改善了沿河两岸的风貌,让淹没在匆匆日常中的独特之处被感知、被使用、被认同。
▲改造后实景图


前世今生

昆山市老城区致和塘与后街河组成的“T”字水轴两岸,该区域自宋代起,即为昆山旧址新阳县城的核心商业贸易区,周边尚存街巷里弄、文人旧宅及私家园林等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底蕴深厚。
▲昆山旧址-清代新阳县城图
南北向水轴“后街河“,自北向南,串联了明代富春桥、王安旧居”隐庐“、中山堂等多个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同时链接了东西向的柴王弄、察院前、剧场街、集街等古街巷。
南北向水轴“后街河“两岸居住与商业集聚,交通繁茂,居民活动密集。水岸与车行道之间腹地狭窄,局部存在设施阻隔、步行道不连通、步行道铺装破损、水岸植物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昆山老城区步行走廊的贯通、区域城市“U”型界面的塑造。
然而,随着时间的暴政,昔日后街河两岸的繁荣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渐渐消失在步履匆忙的视而不见中,遗留在记忆中,生活的痕迹由此消失......

更新设计理念与目标
昆小薇,以激活公共空间与恢复公共生活为目标,本项目作为【昆小薇·共享鹿城】更新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以恢复昆山市老城区“T”字水轴两岸的繁荣生活场景为更新目标,彰显昆山水城交融、古今共融的水墨江南公共空间意向。突出表达昆小薇模式如何回应老旧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面向后街河两岸沿街业态与昆山老城区发展的诉求,我们提出了“贯通优化慢步道”“加强与滨水腹地空间的链接”“激活滨水公共日常空间”“提升街区功能品质”等行动目标,充分挖掘后街河两岸公共空间的潜力,打造更多满足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
采用了安全性、舒适性、实用性的精细化改造策略:
· 贯通人行道,更新步道面层,局部增加附有艺术坐凳的休憩空间,提升步行空间舒适性、安全性并美化步行空间界面;进一步强化纽带功能,实现了历史人文的链接、生活的链接、情感的链接。
▲改造后实景图
· 将原有栏杆原拆原建,抬高并加固;在栏杆等增加鸟儿等公共艺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场景。
▲改造后实景图
· 拓展绿色缓冲空间,保留长势较好的乔木,部分增设耐候钢板种植池,提高绿化种植空间,沿河打造以“樱花+观赏植物”为主的植物模式,形成滨河绿带。
▲改造后实景图

设计解读
▲分段平面图
根据城市风貌及周边业态分布,将后街河两岸分为诗话昆山、后街集市、市井烟火三个区段。
▲后街河两岸滨水空间宽度分析图
区段一:诗话昆山(东塘街——新昆街/县后街)
该区段是致和塘与后街河构成的“T”字水轴的交汇处,河道宽6~8m,水岸落差1.3m,水岸绿化宽0.8~2.5m。始建于明代的富春桥,与采用明清格调的中式园林手法恢复性修建清代文豪龚自珍的“羽琌山馆”的富春苑坐落在此,是融合江南意韵的人文荟萃之地。紧邻昆山书画院,顾亭林、归有光、朱孝定三先生曾于此讲课,是老城区书画、教育的发源地。
▲诗画昆山(东塘街-新昆街/县后街)平面图
北侧为致和塘保留滨水下沉式场地,南侧为北后街下塘,该区段人行道宽度为2m左右,对场地内乔木保留,铺装更换为仿石混凝土材质,栏杆抬高修缮。
▲诗画昆山(东塘街-新昆街/县后街)路段剖面图


富春苑 

富春桥和三元桥,始建于明代,是昆山市级文保单位
设计采用明清格调的中式园林手法,恢复性修建“羽琌山馆”,利用假山、垒石与植物,与建筑构成“境心合一”的主题景观,使得这座古桥焕发新生,历史文脉在园中延续。
古建新生,在园中延续历史文脉
▲改造后实景图

棋园
周边居民常在亭廊下下棋聊天,结合该需求,利用场地空间设置艺术座椅、放置石桌石凳,为居民提供活动设施。 场地内因市政管线落地增设的箱变外,增加45°双面彩印富春苑照片的不锈钢管装饰,弱化市政设施的视觉影响。
▲改造后实景图

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
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创办于1905年,至今已有110年历史。学校从初办时的“私立培本女子学堂”到“昆山县立培本小学校”、“昆山县城乡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昆山市玉山镇第二中心小学”,直至1993年,学校恢复“昆山培本小学”校名,2005年学校百年校庆后正式改名为“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
学校门口沿河局部增加休憩等候小空间,为接送学生提供便利
▲改造后实景图

沿线增加0.6m宽停车带,贯通沿河人行道的同时,为停车后下车提供便利;沿线现状乔木长势较差,且因管线落地施工需要,部分乔木需进行移栽,设计通过适当加高覆土,优选樱花进行替换,打造老城区的浪漫樱花水岸。
明式家具风格的艺术座椅,传承着城市文化脉络
早春柳,醉樱花,春意漾开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嚷
▲改造后实景图


区段二:后街集市(新昆街 / 县后街——集街)

该区段以昆山首条地铁11号线所在道路前进西路为中心,包含南北各一个街区,其中前进西路以北为北后街及北后街下塘,南侧为南后街及南后街下塘,河道宽度4.5-8m,水岸绿化宽度,西岸3-5m,东岸2-3m,水岸落差1.6m。
▲后街集市(新昆街 / 县后街——集街)平面图
西岸为近年初修,予以保留;东岸滨河狭窄、管线多,用耐候钢板增加种植空间,提高植物成活率;铺装替换为仿石混凝土材质,栏杆抬高修缮。
▲后街集市(新昆街 / 县后街——集街)路段剖面图


隐园 

隐园紧邻后街河,承继昆山名人“电脑大王”王安的旧居“隐庐”之名,采用藏、引结合的空间组织手法,将街角闲置地营造为集游憩与人文展示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本次改造中,沿河梳理苗木,在隐园入口临河侧增加休憩场地,融入带有明式家具风格的艺术座椅,优化沿河步行走廊休憩功能性。
▲改造后实景图
“隐庐”又名王安旧居,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后街下塘,是电脑大王王安少年时代的居住地(现正在修缮中)。该区段保留了原有两岸高大香樟,两岸修缮栏杆至安全高度后,在相对宽敞的西岸留出场地,放置休憩座椅,抬高种植池,置石造景,美化老城区水岸界面。

▲改造后实景图


区段三:市井烟火
该区段为后街河最南段,与昆山老城区环城河娄江隔路相望,区段内集街80年代便是昆山城里的闹市区,现海鲜农贸市场也位于该区段,中山堂位于后街河东岸,曾为昆山最大公共建筑。河道宽度3.5-6m,水岸落差1.6m,水岸绿化宽度0-6m。
▲市井烟火平面图
两岸整体较宽,设置人行步道,农贸市场处仅进行栏杆修缮;沿河打造“樱花+观赏植物”植物模式,形成滨河绿带;沿路一侧局部增加附有艺术坐凳的休憩空间;铺装替换为仿石混凝土材质,栏杆抬高修缮。
▲市井烟火路段剖面图
民国25年(1936)兴建的中山堂位于该段东岸,时为昆山最大公共建筑,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本次设计中,在利旧加高驳岸栏杆的同时,清理沿河过于膨大、侵占河道与人行道的的黄馨,替换为精致草本开花植物,打开水岸空间的同时,与改造后的中山堂建筑共同构建城市街道“U”型界面。

▲改造后实景图


如今,南北后街依旧保持了江南水乡的格局特点,衔接了东塘街、集街、柴王弄、县后街等老街。南后街与北后街串联起了老城区,也串联起了一段段有着深厚底蕴的人文历史。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对这一区域的改造,旨在让经过漫长时间洗礼的老街区焕发新的活力,不断迸发出新的力量;也让居民回归了日常生活,唤醒了生活中每一刻的记忆。

当公共日常遇上滨水空间:昆山市后街河两岸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 亦境作品

发布日期:2024-03-26
项目名称:昆山市后街河两岸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项目地址:江苏省昆山市南北后街
业主单位:昆山市城区建设管理处
设计单位: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研究所
设计时间:2021年9月
项目规模:2008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