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境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等单位,在2019年斩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 IFLA APR)风景园林专业奖卓越奖4项。
其中,从绿带到绿色项链——上海外环林带植物群落评估与更新研究获得规划分析类卓越奖

↑ 历史变迁

1998-2000年期间,亦境团队的核心成员参加了多段外环林带的设计工作,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上海环城绿带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景观和社会效益。2017年,亦境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等单位对90KM长的外环林带植物群落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与后评估研究。旨在为外环林带的可持续发展与游憩化转型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城绿带自1994 年启动建设以来已有25年,绿带内的植物经过多年自然生长,形成了特有的群落结构,景观与生态效益也正逐步体现中。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植株缺乏正常、健康的生长空间;缺乏必要的合理混交、明显的绿带季相变化、明显的顶级群落等。

本研究首次通过四个季节,对全线100个外环绿带植物群落样地的进行了全覆盖评估,并根据新时代的需求提出了优化方案,为完善城市安全格局和公共空间的网络化提供理论支撑基础

首先,从生态功能角度评估绿带植物群落的问题和优势,同时探索外环林带增加复合功能的可能性。结合城市更新发展新需求,将外环林带分成不同功能导向的绿地,分析和总结其一般模式,提出优化模式,将优选群落和优化群落模式应用与上海环城绿带的改造和建设中。本研究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合作进行,研究范围广,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以及学科交叉的融合。


项目概况

↑ 基地总平面图

1994 年批复了《上海城市环城绿带规划》,规划沿外环道路外侧建设宽度在500 米以上的城市绿化带,涉及七区一县(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宝山区、长宁区、徐汇区、普陀区、南汇县),总长度99.8 公里,总规划面积72.41 平方公里

对于外环林带后续发展存在两种观点:1. 维持无人工干扰现状,依然保持单一的生态防护功能;2. 在保障生态防护功能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其游憩功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强调城市生态空间网络化,也强调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

样地选择与调研方案

↑ 调研样地

↑ 调研方案

本研究在对外环绿带进行典型样地调研,于2016年夏季至2017年春季,进行了四个季节101个样方的植物群落调查工作。从植物群落生态效益、景观美景度以及游憩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阐明环城绿带的结构特征和健康状况,探究群落结构与生态效益和景观美学效益之间的关系,揭示影响生态效益和景观美学效益发挥的主要因子。


环城绿带植物群落现状特征

↑ 植物群落及多样性特征

↑ 物种的生长水平



植物群落现状特征
  • 种子植物123种,分别属于56科95属。乔木占45.8%,灌木占32.2%,地被和草本占22%。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偏小,呈现出高人工影响的特征。
  • 蔷薇科和豆科植物在群落中优势明显,樟科和无患子科等在环城林带中占有优势地位。
  • 乔灌草型与乔灌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单层型、乔草型、灌草型。
  • 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超过了3:1(94:29),这与上海地区外来树种和乡土树种的比例基本一致(547:174),反映了上海人工植被都呈现出高度城市化和人工化影响的特征。


环城绿带植物群落综合评价

↑  植物群落综合质量等级

↑ 植物群落综合质量等级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01个样本植物群落中普遍存在植被资源较单一及景观相对单调,物种多样性不高且差异大,呈现出高人工影响的特征,乔木层种植过密,游憩设施不足等问题。生态质量是影响外环林带植物群落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植物健康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且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视觉质量、游憩适宜度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按照所在区域上位规划以及周边用地性质的分析和总结,将100米林带植物群落分为生态型植物群落、观赏型植物群落以及游憩型植物群落三种类型。


生态型植物群落的主要问题
林带植物群落常用绿化树种数量不多、种类单调、群落结构简单,功能、结构、布局有待提升优化;

  • 乡土树种应用比例过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低下,同时由于种植密度过大导致生长不良;
  • 林带林分单一,密度偏大,种内和种间竞争激烈等。
  • 针对问题,提出三种优化建议——

生态型植物群落的优化策略
林带植物群落常用绿化树种数量不多、种类单调、群落结构简单,功能、结构、布局有待提升优化;乡土树种应用比例过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低下,同时由于种植密度过大导致生长不良;林带林分单一,密度偏大,种内和种间竞争激烈等。针对问题,提出三种优化建议:
1、合理增加乔灌草藤各物种种类的丰富度、多样性,提高城市森林物种组成的稳定性;
2、密度调控提高林分质量,调整乔木、灌木密度,提高水平结构的自然度;
3、优化常绿种和落叶种、针叶种和阔叶种、慢生种和速生种的比例,以具有优势植物群落常绿落叶混交林为主导进行近自然化改造,并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提供推荐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环城绿带植物群落游憩度评价

↑ 环城林带游憩度等级

↑ 环城林带游憩度等级

根据上海环城绿带100米林带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的评价分级来看,Ⅰ级的样地有5个,占10.64%,Ⅱ级的有21个,占44.68%,Ⅲ级13个,占27.66%,Ⅳ级6个,占12.77%,Ⅴ5级2个,占4.25%。评价结果为Ⅰ级、Ⅱ级的样方占总数的55.32,结果表明,环城林带具备一定的游憩开发潜力。各指标中对于游憩适宜度影响较大的依次是:生态环境容量、群落外貌优美度、抗干扰性以及环境安全性。因此在对环城林带游憩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放在首要考虑位置。嘉定、普陀、宝山三个区环城林带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较高。浦东段较长,因此所选择的样方也较多,优劣差距较大,因此综合得分不高。

↑  植物群落游憩利用优化模式

环城绿带100米林带游憩开发策略

  • 结合周边用地情况,筛选适宜进行游憩开发的地块
  • 合理设置基础设施,保持自然野趣
  • 根据不同空间类型的植物群落,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 分类指导,错位经营,打造区域特色性.

外环林带全长99.8公里, 涉及七区一县,对于上海这种土地资源极其稀缺的扩张型城市,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美学和游憩功能。
建成20年,急需对现有状况的全面了解,用以指导未来工作。
研究是20年来首次从四个季节全线覆盖的调查与评估,既为上海环城绿带结构优化和景观美化功能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城市森林的建设和改造实践提供参考。


合作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从绿带到珍珠项链——上海外环林带植物群落评估与更新研究

发布日期:2020-03-26
全长99.8公里,历时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