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是隶属中国太湖流域的典型的江南水网型城市,拥有丰富的网状水系资源、浓厚的水乡文化、强大的城市经济实力和良好的绿地建设发展态势。本规划旨在从建成区、核心区、社区三个尺度出发,探索形成江南水网型城市景观多尺度规划的创新模式。在建成区尺度,构筑蓝绿耦合的生态网络;在核心区尺度,构建功能耦合、文绿共生的“公园+”游憩网络;在社区尺度打造人本化、精准化、精致化的5分钟绿色休闲圈。以满足“城市绿色空间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多层次需求。


问题与挑战
江苏省江阴市,是隶属中国太湖流域的典型的江南水网型城市,拥有丰富的网状水系资源、浓厚的水乡文化、强大的城市经济实力和良好的绿地建设发展态势。但仍存在“蓝绿空间结构失衡、绿道与河道连通性不足、水乡肌理与文化记忆缺失、景观游憩系统服务能级低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供需不平衡、公园服务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
▲区位图
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城市与社区生活圈建设背景下,本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①如何织补蓝绿生态网络?
②如何提升“公园+”游憩空间复合效能?
③如何完善社区5分钟绿色休闲圈?
本规划旨在从建成区、核心区、社区三个尺度出发,探索形成江南水网型城市景观多尺度规划的创新模式。规划范围依次为:建成区尺度——面积为125km²,东起科技大道,西至新夏港河,北起长江,南至芙蓉大道及高铁新城区域;核心区尺度——67km²,东起长山大道,西至夏东路,北起长江,南至芙蓉大道及高铁新城区域;社区尺度,以高密度老旧社区的典型——城中社区为研究对象,总面积为1.36km²。
▲规划范围图

目标与愿景
面向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蓝绿空间结构失衡、绿道与河道连通性不足、水乡肌理与文化记忆缺失、景观游憩系统服务能级低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供需不平衡、公园服务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本规划提出生态网络织补、“公园+”游憩网络构建、全龄友好社区共建三大规划目标,综合八种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生态修补、公园更新、社区参与三大策略。

旨在实现三大愿景:在建成区尺度,构筑蓝绿耦合的生态网络;在核心区尺度,构建功能耦合、文绿共生的“公园+”游憩网络;在社区尺度打造人本化、精准化、精致化的5分钟绿色休闲圈。以满足“城市绿色空间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多层次需求。



理念与特色
01 构建蓝绿耦合的“建成区”生态网络,重铸活水相连、生态优美的蓝绿网络格局。
①连通水系,净化水体水质,重塑优美水网格局

尊重河道现状,连通支离破碎的河网,形成流动活水系统,新创建37.24km自然岸线、28.29km生态生活岸线,重塑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的水系格局。此外,结合河道的景观生态特征,将河道分为生态保护型、净化型、涵养型三类进行差异化提升。


②打通绿道断点,拓宽道路绿色腹地,完善绿道网络

依托公园、道路与水系绿地的挖潜,新增公园绿地面积600hm²+,新增绿道178.15km、绿道长度达到203.80km,新创建绿地宽度在40~50m的生态达标道路17.53km;新创建3.07km林荫路,林荫路推广率大于85%。


③蓝绿耦合,织补城市生态网络 

基于蓝绿空间的评价模型,规划构建了“三环·四廊·多网”的绿道体系和“两带·六泾·七脉·十八园”的江阴市“建成区”蓝绿生态网络格局,在继承原有江南山水格局的基础上,形成“串珠成网、自然生长”的景观体系。




02 构建功能复合、品质良好、文绿共生的“核心区”公园的游憩服务网络
①空间挖潜、结构优化,网络重构 

基于游憩需求研究、现状游憩资源以及公园10分钟生活服务圈覆盖率的分析,通过路水绿地的游憩化利用、闲置绿地利用、市政附属绿地共享化分时利用等途径,规划新增绿地面积386.11hm²。同时,通过构建特色节点、河道、绿色空间多层次游憩体系,完善核心区公园的游憩服务网路,将核心区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覆盖率提升至91%。


②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公园品质和游憩服务能力 
科学制定公园质量分类评估模型,并对江阴市核心区的67个公园进行系统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订制公园分级更新计划;充分挖掘江阴地区自然与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公园+”游憩网络体系。


03 打造人本化、精准化、精致化的5分钟“社区”绿色休闲圈,实现社区公共空间的共治共建共享
①创新孵化“江小澄”社区更新模式,实现参与式设计、营造和维护

本规划选取高密度城市老旧社区的典型“城中社区”作为最小实践单元,针对其土地资源匮乏、公共空间供需极度不平衡等问题,创新孵化出“江小澄”工作模式。基于路见收集志愿者日常活动路径轨迹,邀请社区政府、居委会、物业及居民志愿者等多方代表共商更新策略,通过举办圆桌会议、线下卡片留言、线上路见APP收集多方意见,对更新设计方案进行多轮次论证,邀请社区能人和居民代表共同参与营建与后期维护。


②串联历史文化要素,完善“城中社区”5分钟绿色休闲网络
综合考虑可达性、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等因素,构建5.5km“城中新风尚”全民步行道,制定了《江阴城中社区新生活》手册,绘制城中社区5分钟生活圈历史文化资源地图,进而完善城中社区的5分钟绿色休闲网络。



效益评价
1. 社会价值
①对高密度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实践模板
本项目经过多年的规划探索,形成“江小澄”社区更新模式:通过前期调研收集诉求,圆桌会议共同推敲方案,再由居民实地体验建造,并自发组织维护。“江小澄”社区更新模式能充分吸收居民的更新意见,并创造共同维护、可持续的社区景观,进而有效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居民幸福感。而该模式对其他老旧社区的更新具有极大参考价值,具有可推广性和复制性。
▲江苏省公众喜爱的高品质绿色空间实践项目·乐享园林
②推进共治共建共享理念的传播,增强社区凝聚力     
本项目在社区层面实现公共空间的共治共建共享。通过强调市民的参与和合作,提高了公众对城市规划更新过程的认知和参与度,促进民主决策和市民自治。同时社区共治将城中社区的居民组织起来协作共同打造社区公共空间,不仅能增强社区凝聚力,还能促进邻里关系的融洽和互帮互助。

2. 生态价值
①织补蓝绿生态网络,恢复城市生态环境
本项目根据蓝绿空间的评价模型,规划构建了城市绿道体系和生态网络格局,并基于原本江南山水格局的基础上,形成“串珠成网、自然生长”的景观体系。规划新创建37.24km自然岸线、28.29km生态生活岸线;新增公园绿地面积600hm²+,新增绿道178.15km、绿道长度达到203.80km,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态游憩需求。
②恢复传统江南水网水系格局,有效提升水环境质量  
本项目通过梳理河道、连通河网,形成流动活水系统,重塑江阴市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的传统江南水网水系格局;并将河道分为生态保护、净化、涵养三类,提出差异化提升的措施,有效改善水体质量。

3. 经济价值
本项目在继承原有江南山水格局的基础上,重塑水网格局、构建绿道网络,打造活水相连、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江阴旅游产业的发展。本项目孵化的“江小澄”社区更新模式,已在江阴市乃至无锡地区推广应用,江阴市的福巷、绣圃等口袋公园的落地建成,推动了江阴市乃至无锡地区城市更新的高标准起步。

多尺度视角下江南水网地区景观体系规划模式探索——江阴建成区绿地现状评估与更新规划 | 亦境作品

发布日期:2023-10-13
项目名称:江阴建成区绿地现状评估与更新规划项目
项目地址:江阴市建成区
业主单位:江阴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江阴市公用事业管理局
设计单位: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研究所
设计时间:2020.8-2021.3
项目规模:125k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