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细化整治(二)——昆山高板桥小游园

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下,中国城市发展也已迈入历史性新时期。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存量空间优化提升”的要求。2014年开始的“海绵城市”建设后,2015年,住建部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首个试点城市,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活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这些意味着城市更新的手段将从“量变”注重到“质变”,从“增量扩张”提升到“存量优化”。公共绿地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品质也折射出整个城市的气质。那些散布在城区角落的社区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看似不起眼,却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仅靠单纯的绿化与硬质场地,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市民对于社区生活归属感的需求。近年来,亦境一直致力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探索以“精细化、人性化、智慧化”的理念与策略,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的城市活力空间。




昔日:老城区“问题”绿地

高板桥小游园位于昆山市老城区,是由北侧致塘河与西侧后河街、东侧后河街下塘围合而成的三角形地块,占地约2500平方米。地块原为居住区中的废弃绿地。乔木簇拥在这片局促的滨水绿地中,浓荫蔽日,完全阻挡了绿地中6层楼民居的光照。林下空间阴暗潮湿,鼠虫出没,给周边居民带来不少困扰。卧于绿地东北角的高板桥原名富春桥,始建于明代,是老城区中为数不多保留下的古迹。与绿地衔接的桥头场地,曾是周边居民活动的中心,如今也无人问津。


改造前的高板桥小游园--曾是一片废弃的老城区“问题”绿地



今日:咫尺绿心,宜游·宜居·宜赏

作为昆山市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增量提质”工程中的先行军,城市精细化整治的试验地块,地块由亦境设计团队于2015年开始改造方案设计,2017年正式竣工。目前,绿地景观效果焕然一新,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户外交流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场地。


改造后的高板桥小游园——老城区的咫尺绿心



1.植根地域特色,以新概念演绎传统文化——宜游
为与基地东北角的明代遗存保留下来的“富春桥”形式上相统一,小游园的设计采用了以“明清”格调为主旋律的新中式的园林设计风格,以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现代的材料、工艺和简约的设计手法,表达对地域场所精神的尊重;使得“富春”这座古桥,遗而未眠,在周边场地上慢慢延续着文化脉络。小游园中素墙黛瓦、飞檐翘角、亭台曲廊、花街竹扉……走在密布鹅卵石的小径中,看老人在芭蕉前缓推太极,奶奶们软语唠叨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假山间嬉笑相逐,耳畔仿佛缠绕着一曲悠扬婉转的昆腔,伴随你一起领略老城气息,阅读市井节奏。









亭廊建筑屋面保留小青瓦传统饰材。内部却更新为简洁轻巧的钢结构。廊下有限的空间内,摒弃了密闭的砖墙,取而代之的是落地木格栅,分隔空间的同时,也增添了层次感和富于变化的光影效果。





位于基地不远的东塘街,曾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自建别墅“羽琌山馆”之所在。在别墅中,他整理完成了闻名文坛的《己亥杂诗》。鉴于龚自珍在“羽琌山馆”中广植松竹梅,小游园也多处选用这三种植物,形成主题景观,以缅怀文人忧民爱国之心;为咫尺小园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内涵。






2.疏林透光,北幽南敞,优化空间格局——宜居
老城区的绿地的改造项目,最主要直接的目的是在于为周边居民提供更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和高利用率的户外活动空间。基地现状最突出的矛盾原先最显著的问题就是郁闭的“植被的高郁闭度”和“基地中部六层楼住宅的采光需求”,几乎完全遮挡了绿地中部拦腰横跨的6层楼住宅。而该住宅必须保留下来,因此其必定牵制着小游园的整体布局。设计通过对现状的充分调研、分析,提出“北幽南敞”的空间格局和“梳理+联系+渗透”的改造策略。


● 以基地中部保留楼房为界,北部地块面积较大,可塑性强,且现状植被能利用度高。故保留临东塘河沿岸原生、涨势良好的乔木,与河道以北的交通主干道东门街形成隔音降尘的屏障,并以湖石、亭廊营造曲径通幽的新中式庭园、宜游宜憩;南部面积较小,且涉及到保留楼房的进出通道,故增加硬质地面,为楼房退让出入口疏散场地,同时增加廊架、坐凳等游憩设施,为周边居民提供户外活动空间的补充。


● 整体上形成“北幽南敞”的绿地空间。虽是咫尺小园,却步移景异,同时能满足不同人群或晨练、或散步、或闲聊小憩等不同户外活动的需求在进行日照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基地中部和南部植被,特别是楼房周边的乔木,为保留6层民房提供充足的光照;


● 重新组织交通,采用与高板桥桥头场地铺装材料统一的青石板路,联系起被民房拦腰隔断的南北两片绿地,延长、丰富小游园的步行道,使原先支离破碎的两片绿地合为一体。

北幽南敞——空间格局


北部东塘河沿岸保留香樟形成的生态屏障


北幽——新中式庭园亭廊蜿蜒,花木掩映


南敞——硬质场地+游憩设施;保留民房解决了南面缺乏日照的困扰


3.友好、渗透、共生,边缘界面的精细化处理——宜赏
绿蜡春卷,暗香浮动……小游园虽然透露着浓浓的文人气息,但并不同于传统文人园的高墙围护、遗世独立。作为中心城区开放式绿地,游园周边以矮竹篱、亭廊、植被等多种景观元素精细化处理,与周边的道路、河道形成了“护而不隔”、“景观渗透”的友好共生关系。


西侧——沿北后街界面



护而不隔”的竹篱,透出游园美景,也散发出游园的文人气息



东侧——沿北后街下塘界面





“富春桥”桥头与游园衔接处,通过掇石和攀缘植物形成自然而统一的过渡



北侧——新增防护石栏,与古桥、亭廊和保留下的香樟浑然一体





自2015年起,昆山市政府牵头,开展了中心城区绿化“增量提质”行动,面积约113.66平方公里。在本次行动中,亦境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负责整体规划方案与行动计划的制定和部分重要节点的设计任务。通过对昆山市中心城区现状分析,及上位规划的解读,得出“蓝绿润昆韵、灵秀新娄城”的规划愿景。针对道路类快行载体提出“路网花世界”的规划理念,针对节点类休闲载体提出“水网绿世界”的规划理念。并根据昆山市中心城区园林绿化的规划愿景,提出体系化、科学化、人性化等实施路径。以昆山市中心城区内林荫道、线性公园为主体,架构网络状公共开放空间,形成:“一核、两环、六带、十三道、九门户”的整体格局。



昆山市中心城区高板桥建筑景观设计

发布日期:2019-07-25
城市精细化整治(二),妆点老城区的咫尺绿心——昆山高板桥小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