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亦境建筑设计研究院组织了为期6天的甘肃考察活动,设计师们行走于张掖、嘉峪关、敦煌等地,一览奇特壮丽的西北自然和人文景观,感受民风淳朴的边塞生活,将紧凑的工作置换成为舒缓悠然的边走边游,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上海,开始新的“设计之旅”。



  1.西夏国寺:千年古刹 历经沧桑  

    大佛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也是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其始建于西夏,有着近千年的历史,融合了汉文化及西夏文化,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目前是全国仅存的四大皇家寺院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国寺坐东朝西,整体建筑贯穿于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现存的建筑包括山门、牌坊、鼓楼、大佛殿、藏经殿、土塔等,掩映在参天古木中,有着隔离尘世的别样庄严和宁静。气势恢宏的大佛殿居于寺院中心,为重檐歇山顶式二层三檐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七间。国寺建筑古朴庄重、浑然大气,是西夏崇宗敕建的皇家寺院主殿,为全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完整的西夏建筑。



  2.马蹄寺:悬崖峭壁,矗立千仞,岩半凿洞,整饬明敞  

    马蹄寺位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地处祁连山脚下,是一处庞大的石窟寺院建筑群。传说天马下凡时踩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蹄印留下,因而得名。这里既有汉传佛教的寺院,又有藏传佛教殿宇,同一地方风格不同,十分独特。马蹄寺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


    它没有森严宝殿,没有琼楼玉宇,没有古木参天,它有的,只是一面巨大的陡直平整的红色光秃崖壁,山壁里开凿了上下七层有如迷宫般的洞窟,共二十一窟,下大上小,呈宝塔形,这种结构的石窟造形独特,难得一见。洞窟层层叠叠,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由第一层北边入内,隧道呈之字形,回廊曲折。


    位于马蹄殿旁边的三十三天佛洞是马蹄寺最主要的建筑,沿山开凿了七层阶梯式建筑光在外面观看拍摄就十分壮观。走进佛洞,沿着内部昏暗的阶梯一层层向上,可以看到众多的古老佛像。



  3.平山湖大峡谷:天生地孕藏戈壁 雪拥丹霞有奇观  

    平山湖大峡谷景区距离张掖市区56公里,这里峡谷幽深、峰林奇特,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创造力将五彩斑斓的山体镌刻成一幅幅无与伦比、摄人心魄的山水画卷。一条深不见底的峡谷,卓显出无比的苍劲壮丽。曾被《中国地理杂志》及中外知名地质专家和游客誉为“比肩张家界”、“媲美克罗拉多大峡谷”、“丝路之路新发现”。


    步入迷宫一样的峡谷,置身于纵横交错的沟壑,成林的群峰,犹如世界建筑大师巧夺天工之作,让人目不暇接:林立的楼群,雄奇的宫殿,忠实的将军,出海的神龟,扬帆的大船……人鸟兽塔,惟妙惟肖,面积之大,观赏性之强,世界罕见。



  4.七彩丹霞: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分为临泽县入口和肃南县入口两个入口,西入口在临泽县倪家营南台子村,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丹霞地质构造是岩石堆积形成的,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张掖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


    七彩丹霞地貌最震撼人的便是颜色,在黄昏时间更加变幻无穷。一层黄色、一层红色再配上一层淡淡的土灰色,层次分明、线条曲折。红的如火,黄的似金,灰的如钢,颜色相配的异常醒目,看后不由得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5.嘉峪关关城: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关城距离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



  6.鸣沙山: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6公里的沙鸣山北麓,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金山。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敦煌鸣沙山在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


    鸣沙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五色沙粒细软滑圆,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山形美观,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遇摩擦振动,便会殷殷发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故“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7.月牙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  

    月牙泉,古称沙井,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三面被沙丘环抱,古色古香的木式建筑与月牙泉相依相伴。


    月牙泉边的一组建筑群,是90年代陆续修建的仿汉唐建筑——鸣月阁,面积达3400多平方米。鸣月阁的设计借鉴了敦煌壁画的建筑特征,用对称的布局,采用回廊环绕楼阁层出手法和风格,其中最高的一座是月泉阁。


    月泉阁是座4层6方的木结构建筑,每一层都有回廊,翘檐斗拱,青瓦覆盖,里面的楼梯可通往第四层。月泉阁的修建丰富了月牙泉的景观外延空间,对月牙泉的主题景观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8.莫高窟:东方卢浮宫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早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高僧乐僔就在此创建了第一个石窟。其后,历代高僧、官宦世族及信徒僧众争相效仿,开窟造像绵延不绝。历经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和北周,以及唐、宋、西夏和元十个朝代近千年的营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如今,在南北走向近1700米长、40余米高的崖壁上,存有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这些文物遗存,不仅反映了中国在4~14世纪绘画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国古代有关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斗争、民族关系、中外往来、社会生活、民情风俗、生产技术、建筑服饰、刀兵甲胄、典章文物等发展演变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


    莫高窟壁画自十六国至西夏,描绘了成千成万、不同类型的建筑画,有佛寺、城垣、宫殿、阙、草庵、穹庐、帐、帷、客栈、酒店、屠房、烽火台、桥梁、监狱、坟莹等等,这些建筑有以成院落布局的组群建筑,有单体建筑。壁画中还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部件和装饰,如斗拱、柱坊、门窗、以及建筑施工图等。长达千年的建筑形象资料,展示了一部中国建筑史。可贵的是,敦煌建筑资料的精华,反映了北朝至隋唐四百年间建筑的面貌,填补了南北朝至盛唐建筑资料缺乏的空白。此外,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800余座洞窟建筑,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以及石窟寺的舍利塔群,都是古代留存至今的宝贵建筑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