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上午,溧阳市政府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等单位在溧阳市融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等院士专家和知名建筑师团队,就【溧阳“森林望楼”设计方案征集及“自然服务综合体”模式与建构研讨会】召开,向媒体作简要介绍,并答记者问。来自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新社、新华日报、江苏经济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20余家各级媒体记者参加发布会。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光启讲席教授阮昕,江苏省住建厅总工程师施嘉泓,《建筑学报》执行主编黄居正,溧阳森林长廊概念规划总规划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王云教授,溧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叶明华,以及刘新农谢菊芬等共同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会场——溧阳融媒体中心↑
溧阳森林长廊,是横穿溧阳市域、相依并行的宁杭高速铁路与宁杭高速公路之间的交通绿廊,上海亦境建筑有限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进行全线研究和整体概念规划(点击了解概念规划详情)。其中,规划设计的溧阳“森林望楼”(十二望楼)位于溧阳森林长廊内,主要包含三方面功能:自然环境数据收集与监控、生态游憩体验与服务驿站、自然与人文的地标性综合表达。

本次“森林望楼”设计竞赛邀请了知名建筑师葛明、李兴钢、柳亦春、刘晓都、刘宇扬、吴建、董锋、张利、庄慎等领衔的设计团队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建筑学报》执行主编黄居正,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光启讲席教授阮昕,江苏省住建厅总工程师施嘉泓,江苏省建筑科学院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刘永组成了学术委员会。





溧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叶明华指出,溧阳以山水为幕、林田为底,设置“森林望楼”,既期望于构建自然活动与社会行为的联系节点,将好风光、大气魄以独到的视角纳入视野,塑造“城市之眼”;也期望于构造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标志,以“带动”的方式,整合周边自然文化资源,营造绿色休闲空间,联结城乡加速互动与共兴,振兴地方产业与经济;更期望于构筑特殊服务功能与旅游休闲活动的综合载体,以“多彩”的样式,推动“一座望楼就是一处风景,一座望楼就是一个地标”,以其别具一格的视觉冲击力成为溧阳旅游城市气质的鲜明标识。
溧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叶明华↑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光启讲席教授阮昕认为,大学的天职在于知识的传承和知识的创新,而行业能对知识的运用做到极致,大学和行业进行合作,可以将知识的创新和行业的创新做到非常好的结合,这样的结合有政府的支持和介入,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资源和实施的可能,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此外,特别让人欣喜的是,本次的设计团队大师云集,可以说是中国一流的行业方阵,它的原创性潜力巨大。从研究到实践是产生原创性作品的一条必由之路,交大设计学院非常愿意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做一个高品质的学术团体,将多学科交流付诸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光启讲席教授阮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王云教授做了森林长廊概念性规划的阐述,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一,分析了溧阳森林长廊的背景与意义,规划以科学认知“公铁并行交通绿廊”为基础,探索“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高铁并行交通绿廊复合利用新模式”。二,在生态保育方面,旨在构建健康、完善的森林生态走廊。三,在森林体验方面,构建森林绿道网络,导入森林游憩活动与设施,形成“一条惠民共享的森林体验绿带”。四,整合沿线自然人文资源,适度拓展生态走廊的休闲功能,立足多维视角,打造12座森林望楼,成为溧阳生态文化地标,形成“一条多维视角的森林旅行纽带”。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王云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对溧阳建设森林望楼的构想给予了肯定。他表示,本次森林望楼的设计不是一个单项设计,它对溧阳的生态修复和生态发展非常重要,望楼在自然和生态环境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在全国是一个创举。因此,他也对森林望楼的未来寄予了美好的期望与祝愿。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因行程原因未能到达现场,但仍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全程参与了开幕式。他表示,溧阳森林望楼方案征集活动的立意非常新颖,具有以下特性:1.事件性,通过城市触媒的方式带动地方发展;2.生活性,跟城市生活和溧阳城镇的综合空间发展密切相关;3.示范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作用。同时他认为,本次项目的组织方式很好,有地方领导重视,有高校平台支持,有专业团队参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



来自全国20多家媒体的记者们就溧阳森林长廊、公园城市、森林望楼规划、定位、建设等方面情况进行了提问,相关专家一一作出详细解答。

现场媒体↑

有记者问,森林长廊的规划定位和创新是什么?王云教授表示,森林长廊的定位在于,一条防御自然的森林生态链带、一条为民共享的森林体验绿廊、一条多维视角的旅行纽带。而森林长廊的创新之处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包括林地保育、湿地修复、耕地再生等。第二,以生态修复为核心,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土地利用、森林生态质量、生态敏感性、营建18条动物迁徙通道等。第三,强调弹性规划。今年重点做绿道贯通和12望楼,之后再慢慢把节点资源联系起来,再逐步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结合起来。

另外还有记者对于森林望楼的主要功能和自然服务综合体的价值提出问题,多位建筑师对此进行了解答。


李兴钢认为,森林望楼是当代新的城市发展、人类生存条件下的对传统的一种延续。从功能上来说,望楼和绿廊的功能是匹配的,起到了对原来被公铁并行交通割断的自然升级和融合的作用;同时,望楼给沿线市民提供休憩的场所和设施;最后,望楼对溧阳来说,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独特的城市发展风貌,从而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综合而言,望楼可以体现出“对人类生境的观望之美”。


刘晓都指出,高铁、高速公路这类重大基础设施的密度越来越高,以往这种空间资源大多处在一种比较被动和消极的状态。森林望楼这种方式可以把土地资源重新利用起来,结合并发挥生态系统的优势



张利表示,望楼不光可以适应人们登高望远的生活习性,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更是为了抵达我们人类幸福生活的发展目标。



柳亦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认为望楼有重建山水文化的意义,关乎如何在新的自然环境下进行新的文化构建。



刘宇扬认为,森林望楼的功能更多的是对未来一种生活方式、自然生态的美好想象。



庄慎表示,望楼这个课题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考量自然生态里人工干预的程度、自然生态和社会使用之间的平衡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吴建认为,由高速网络向高效生态联通系统转变,这其实是针对这个课题的非常特殊的一个记录点,而望楼就是里面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



董锋认为,我们通常把交通比作城市发展的大动脉,这个动脉过去往往主要承载着交通的单一功能,但这次森林长廊实际上是给这个大动脉里注入了绿色生态的血液。有了生态的基底,人的活动如何在长廊里实现,这就是森林望楼未来要发挥的价值。




下午,学术委员会委员与建筑师团队一行,对溧阳森林望楼的选址进行了现场踏勘。经过几个小时车行与步行结合的实地感知,望楼基地选址的多样性也得以展现,有的基地位于初具形态的城市林地,有的基地位于山花烂漫的丘陵坡地,还有的基地位于塘田交错的渔耕农地。踏勘过程中,建筑师们还对基地与高铁线路、高速公路、现状植被以及周边村落等关系,与相关部门做了初步讨论与交流。

本次活动是由溧阳市政府联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和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邀请学界大咖充分围绕总体空间布局、生态环境营造、地域文化传承等内容进行交流研讨,为溧阳“森林望楼”创作最佳方案,最终设计成果将于6月在上海公布,并同步举办“自然服务综合体”模式与建构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