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境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等单位,在2019年斩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 IFLA APR)风景园林专业奖卓越奖4项。
其中,上海黄浦江洋泾、中栈、耀华公园获开放空间类卓越奖。本项目中的三个公园的建成,贯通了黄浦江东岸21公里岸线的三个重要“断点”,实现了“还江于民、还景于城”的愿景。
 

历经十五年的规划建设,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于2018年全线贯通。

↑ 基地分析,洋泾、中栈、耀华公园分别位于黄浦江东岸的起点、中点与终点,有较好的“借景”条件。


↑ 上海黄浦江洋泾、中栈、耀华公园 平面图

设计巧妙解决了绿地与高桩码头的高差问题,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骑行道、跑步道与漫步道系统,“三道”穿行于滨江、水上、花丛与林间,串联起全龄化、多感官的活动体验空间。
有机更新了滨江工业岸线,恢复了滨江空间的绿色基底,成为公众休闲的理想首选地。
多个跨专业的设计与研究团队的精诚合作,打造了有历史感、智慧型、生态化、生活化的滨江180度全景阳台,成为串联黄浦江东岸的三颗璀璨珍珠。


项目前期研究成果对黄浦江45公里贯通规划起到重要引领作用,项目的成功也展现了团队卓越的综合技术实施水平。



背景与挑战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两岸曾经是铁轨交织、塔吊林立的客货运码头,于市民而言是可望不可达的“生产岸线”。为实现“还江于民、还景于城”的愿景,历经十五年的规划建设,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于2018年全线贯通。洋泾、中栈、耀华公园分别位于黄浦江东岸29个断点中的起点、中点与终点,有较好的“借景”条件,总面积约24.6公顷,岸线总长2.5km,约占浦江东岸21公里岸线的12%。三个公园的基址皆为历史悠久的工业码头遗址,归属复杂,且有大量遗留的建筑物与构筑物,部分岸线生态基底差。


↑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两岸曾是铁轨交织、塔吊林立的工业码头。部分岸线生态基底差。

本项目的工程复杂性远超于一般的城市公园,设计面临的挑战如下:1)横向渗透问题——如何解决高桩码头、防汛墙与城市界面的横向隔断问题;2)纵向融合问题——如何解决沿江纵向断点的连接问题;3)如何依据滨江区域未来发展潜力与功能需求,有机更新工业遗址,恢复滨江空间的绿色基底,激发滨江公共空间的活力。

↑ 问题与挑战解决方案


目标与策略
Link + Activation
链接 + 激活


公园中的“三道“贯通,连接了原本封闭的断点区域,解决了原本水城隔离的状态;链接了滨江公共活动空间,激发了滨水区域的城市活力;形成了优美的滨江立体风景线。




↑ 断点连接,三个公园分别连接了黄浦江东岸21公里岸线起点、中点与终点,链接了滨江公共活动空间,激发了城市滨水区活力。

第一,通过坡地、台地等手段巧妙化解绿地和高桩平台之间的高差,打通水城隔离的横向空间,方便行人快速到达江畔,实现 “水城融合,还景于城”。
“三道”依坡就势而建,时而并行,时而分离,时而跨桥,穿行于滨江、水上、林间与花丛中,看浦江两岸美景,听江中隆隆的船运声,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全景”慢行系统。同时串联起公园内开阔大草坪(望江坡)、休憩小空间(望江驿)、滨江大平台(望江台)等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了全龄化、多感官的活动体验,激活了场地活力。




↑ “三道”串起公园内的开阔草坪、休憩空间、滨江平台等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全龄化、多感官活动体验,成为公众休闲的理想首选地。

设计充分考虑了公园周边地块未来发展需求,有效激发了滨江区域发展活力。三个公园建成后,很好履行了 “城市滨水第一界面” 职责,承担着“城市观景大阳台”和 “美化城市滨水界面” 的双重使命;基于良好的生态基底与工业遗址的优势,公园具备了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的条件,成为城市大型公益赛事、文化沙龙、运动健身、家庭亲子、商务休闲、朋友聚会、科普教育的理想首选地。



↑ 城市观景大阳台






↑ 理想的休闲首选地



Memory + Renewal
记忆 + 更新


高桩码头承载了黄浦江工业时代的记忆,出于结构及防汛安全考虑,设计团队协同各专业专家顾问,通过大量的结构分析,保留修缮了高桩平台,更新了面层,赋予老码头以新的功能。中栈公园保留了两个码头之间的潮汐变化区域,利用原有码头遗留的块石堆砌堤岸,其抵御潮汐的能力胜于防汛墙,延续了历史场景,可作为黄浦江潮汐变化的展示窗口和开展环境教育课程场所。


↑ 工业记忆更新


↑ 保留时代记忆的小品

↑ 中栈公园的潮汐观测区域

设计保留了塔吊、系船柱等滨江工业老码头的历史记忆,中栈公园沿老码头运输铁轨轨迹设置跑步道,并在跑步道两侧设置了锈钢板的种植花箱;利用基地原有材料,砌筑挡墙与花坛。洋泾公园为拓宽滨江活动空间,将原有防汛墙后退处理,并在新防汛墙与高桩平台之间设置折线台地草坡,考虑新建防汛墙的侧推及高桩平台的承载力,设计采用防水防腐的xps板轻质材料。公园成功实现了从“物流“到”客流”,从“煤箱“到”花箱”,从“工业“到”景观”的历史场景转变。

↑ 通过坡地、台地等手段化解绿地、防汛墙和高桩平台之间的高差,打通水城隔离的横向空间,方便公众近水亲水


三个公园的设计皆注重滨水空间的绿色基底的恢复,重塑滨江自然生态资源系统,以发挥滨江区域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注重打造主题突出,季节变化丰富的的植物景观。



↑ 穿行于滨江、水上、林间与花丛中


耀华公园基地现状植被资源浓密,长势较好,是滨江区域难得的“森林氧吧”。


↑ 在滨江“森林氧吧” 享受大自然怀抱

设计团队通过大量的现状资源的评估,通过多轮设计方案的论证,特别是“三道”选线方案的论证,以确保现状植被资源受到最小程度的干扰。设计通过“抽稀、移植再利用、增补特色植物”等手段,沿骑行道、跑步道与漫步道打造开闭有序、旷奥有度的序列空间,分别形成“彩叶黄丝带、常青绿丝带、多花红丝带”的植物特色景观。

洋泾公园设计保留了原址树龄100年的枫树(上海市二级保护树种),成为洋泾公园”起点”广场的地标性景观。


↑ 原址树龄100年的枫树



Collaboration + Innovation
协作 + 创新

改造工业岸线对于设计者而言是一项很大挑战。项目初期,主创设计团队加入了“关于黄浦江老码头区滨江公共空间景观技术导引与滨江绿道的选线研究”的高校研究团队,研究结果对黄浦江两岸45公里贯通规划设计起到重要引领作用。主创设计团队,从概念到实施阶段全程把控项目的效果和质量。由于工程的复杂性,该项目由政府主导,多个跨专业团队精诚合作,形成了创新的设计与管理模式,实现政府公共利益、地产公司商业价值、百姓民生环境等多方共赢。项目的成功也展现了团队卓越的综合技术实施水平。



项目施工近一半需在高桩码头平台进行,为保护老码头,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只能采用吊装机器将建筑材料由绿地向高桩码头平台输送,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同时为确保施工期间相邻活跃水陆交通的正常运行以及地铁线的稳定性免受干扰,设计团队协同各部门认真研究对策,采取科学隔离、合理退界、错时施工等多项技术措施,给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合作单位:
1、地茂景观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2、Jacques Ferrier Architecture / 法国JFA建筑事务所
3、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4、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