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境历经十载,馥郁绽放。与亦境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们,始终执守匠心、不忘初心,默默坚守着” 营造美好人居环境”的信念,一心一亦,筑境前行。为真实呈现亦境人的风采以及与亦境共同走过的岁月,《亦境那些人》专栏又与大家见面了,敬请关注



十载芳华  因你绽放

亦境那些人·十周年人物访谈

(5)


毕晓来
景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园林高级工程师
荣获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勘察设计工匠”






* 匠心所致  潜心务实 *


2001年,一名年轻人离开了别人挤破头也想进去的事业单位,放下了旱涝保收的金饭碗,怀着梦想,带着激情,加入了亦境基础团队。从此,开启了日夜兼程赶方案,风雨无阻上工地的民企设计师生存模式;从此,无怨无悔,“亦”路同行18载——只为那份志同道合的初心。这名年轻人,今日已成长为亦境公司景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勘察设计工匠奖”的奖牌,就是给予他,这18年对亦境、对行业,默默奉献的最好肯定。他就是毕晓来。

在亦境的这些年里,无论职务怎么升迁,同事们总爱称呼他“毕工”。那是源于他始终不变的低调与谦卑,身上全无领导的架子,唯有专注、务实、细致的匠人气质。由于具备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极其丰富的现场经验,所有重要项目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凡是遇到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工地,深入到施工第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协调团队,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不跑现场的设计师,怎么算得上好设计师


别看毕院长平时幽默风趣,工作时判若两人,细致严谨、专注到极致。在福建宁德环东湖景观设计项目中,为了选出既能节省成本,又能对原有生态破坏减小到最少的木栈道方案,他亲自前往实地踏勘20余次。最终他结合项目设计与建设,发表了“园林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控制研究”与“木栈道实施工程的调查与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东湖滨水栈道工程为例”相关论文,为园林土建工程设计质量与成本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感染着团队中每一位成员。




* 匠心所致  创新不止 *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毕院长总是充满着强烈的求知心和创作欲,用一颗谦卑的心去发现、学习和洞察事物,敢想敢做。设计行业中,很多人认为前期的方案,会比后期施工图与现场服务需要更多的创新意识。但毕院长更喜欢从大家忽视的领域,挖掘创新点,敢于在实践工作中尝试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在镇江古运河景观及配套设施设计项目中,他深入研究了古运河驳岸的特点与局限,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和景观提升手段,提出了创新性构建镇江古运河特色雨水收集系统,并申请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河岸护坡结构”专利,发表了“基于景观提升的镇江古运河雨水系统构建研究”与“浅谈生态驳岸设计——以镇江古运河为例”相关论文,对“高岗夹河”型水岸空间生态雨水处理系统构建的创新尝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对海绵城市技术在老城区的应用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毕院长现场解决镇江古运河滨水风光带景观提升工程中的问题




镇江古运河竣工后的景观效果



毕院长始终坚持“创意源于细致”。相比大尺度的规划设计,他似乎更钟情于挖掘那些人性化的,精致的细节。连项目中小小垃圾桶,都能被他精心改良设计,申请到“一种新型园林景观垃圾桶”的专利。

为了丰富阅历,提升眼界。毕院长常常利用业余时间考察世界各地的景观设计作品,汲取灵感。他常笑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更倾心于从行走中阅读景观,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全方位地体验领悟。




* 匠心所致  助力扶新 *

在致力于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的亦境公司,浓郁的学院派风格,颇受青年员工青睐。因为在亦境,毕晓来这样的极富经验的资深设计师,会毫无保留,热心地带教、指导新进员工。毕院长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在设计日益趋向“一体化”服务的当下,项目中他不但指导新人画图纸,研究构造,也常常带着他们跑现场。在他眼中,施工现场是最好的课堂,理论结合实践的最佳基地。毕院长带新人,犹如精匠授徒,认真到极致,还为每位新人做好记录和评价,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帮助他们一起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他曾经手把手带教过的新员工,不少现在也都晋升为所长或项目负责人。


为了能和带教的新人们打成一片,他乐意与他们一起组队,参加公司的各项活动;与他们一起,用脚步丈量天南海北;与他们一起,从生活的乐趣中感悟人生,启发工作灵感。



代表项目
福建宁德东湖南岸公园园林景观设计
昆山夏驾河“水之韵”城市休闲文化公园
上海长宁区天原公园绿化景观改造工程
上海醉白池公园景观优化工程
镇江古运河中段景观及配套设施景观设计
镇江金山湖旅游商业配套设施工程
溧阳燕山公园东入口及南部景观提升工程
上海松江泗泾公园综合改建
上海嘉定国际 金融科技服务中心一期A地块绿化景观工程



* 零距访谈 *


Q1:毕院长,如果回到18年前,您还会选择亦境团队么?
一定会。承认这些年,我也累过、怨过,但从没后悔过。设计行业的民企不是约定俗成的香饽饽,但他有自身独特的魅力。亦境重创新,重效率,团队思路活跃,氛围自由。这里每位设计师都有话语权,择优而用。大家都是为了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聚合到一起,这么多年来从未改变。虽然行业大环境下,这条路我们走得并不轻松。但当我回到宁德南岸、北岸,回到镇江古运河,回到昆山夏驾河,回到上海的天原公园、泗泾公园,看到老人孩子们在我们设计的场地上健身、玩耍,小情侣在那里挽手漫步……就会觉得特有成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从设计助理到景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任岁月变迁,初心依旧




Q2:行业的职场竞争很激烈,为何您如此热衷于带教新人?难道不怕新人成长起来对自己构成压力?

景观行业是一个随着技术发展,快速更新的行业。与新人一起做项目的过程中,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借助网络媒体和大数据处理问题的手段。与其说是带教,不如说我们团队在共同进步。现在亦境的景观项目,大到几百公顷的景区、风光带。在有限的时间节点内,能力再强的个人也做不下来,必须要培养能冲锋陷阵的团队。匠心和创造力需要传承,需要发扬。我很感激王云老师、汤晓敏老师对我的知遇之恩。我也是手把手被前辈们带上道的,所以自己也有义务将这种团队的传统发扬下去。

Q3:毕院长,您这次捧得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勘察设计工匠奖”殊荣,对团队鼓舞颇大。请问您是怎么看待景观行业的“工匠精神”。

用心、执着。一生守一个目标,一辈子做一件事!我们亦境十周年庆主题词就是“一心一亦,十年筑境”。其实我们基础团队近二十位同志,守在一起都快二十年了。我们从刚开始几百平的小项目,做到几百公顷的大型风景区、滨水景观带;业务从长三角延伸到东南亚。一个层面上,我们做“一体化、全过程”设计;另一个层面上,我们做“精细化、个性化、人本化”的景观微更新。无论时代、行业大环境怎么变迁,业务怎么拓展,项目规模怎么变化,我们的初心永不会变。亦境人追求的就是“亦小亦美”的精致与细腻——这就是“匠心”,匠心所致,方得始终。